科学家故事——童第周

作者:杜梅娟 时间:2022-12-02 浏览量:19,548

说起克隆大家都很熟悉,说起童第周却鲜为人知,今天我来为大家讲述“学渣”逆袭“学霸”,“中国克隆之父”的传奇人生。

他被同行称为“生物学的金手指”,他就是中国克隆之父——童第周。1902年5月28日,童第周出生在宁波童家岙村,小时候的童第周好奇心十足,一天,发现屋檐下的石阶上有很多小坑,不解的问父亲缘由,父亲解释道:“这是长年累月滴水穿石的缘故!”后来,父亲书写了“滴水穿石”四个大字送给童第周,这也成为他一生的座右铭。

父亲去世后,童家家境一落千丈。童第周断断续续读了几年私塾后,勉强考上效实中学。在我们固有印象的中,科学家大多是从学霸养成的,但童第周第一次考试成绩就垫了底,成了全班的“吊车尾”。但他不服输,此后总是在昏暗的路灯下学习到深夜……在经历两次落榜后,终于考上复旦大学哲学系。可比起哲学,他对生命的奥秘更感兴趣,在恩师蔡翘教授的引导下,转学胚胎学。从复旦毕业后,被举荐到南京中央大学,担任生物系的一名助教。之后,遇到了陪伴他一生的挚爱叶毓芬。

1930年的夏天,童第周获得了去比利时留学的机会,这也意味着要与叶毓芬离别。他们依然结婚了,此时,叶毓芬只是个学生,童第周也只是个穷小子,除了爱情他们什么都没有。结婚半年,童第周便远涉重洋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大学求学。在留学时,外国留学生经常嘲笑中国人,他便将满腔怒火化为学习动力,顶着嘲笑与奚落玩命学习,为的是证明中国人不比别人差!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天,童第周导师达克决定让童第周尝试做剥除蛙卵膜实验,这是一个多年以来没人能够完成的实验。只见童第周双手娴熟地操作解剖针,三下五除二就剥除了卵膜!在场的外国学生都惊呆了。这也引起欧洲学术界震动,很多科学家都在互相打听:“童第周是谁?”,但只有童第周清楚:成功的背后是他无数次练习、失败、摸索、努力的结果。

4年后,比利时的学术委员会决定授予童第周博士学位,在荣获学位的大会上,童第周激动地说:“我是中国人,有人说中国人笨,我获得了贵国的博士学位,至少可以说明中国人不比别人笨。”童第周谢绝导师和学校的挽留,毅然回到了处于动荡之中的祖国,到山东大学当生物系教授。“七·七事变”爆发后,山东大学南迁,童第周带着妻儿来到四川宜宾的李庄。

一天,童第周在旧货摊见到了做实验必不可少的显微镜,一问价高达6万块,可他连600块都拿不出来。第二天再去,老板更是坐地起价又涨了5000。为了这台显微镜,夫妻俩砸锅卖铁、四处筹钱,好不容易才凑够这笔巨款,直到11年后才在政府的帮助下还清借款。靠着这架旧显微镜,在当时战火纷飞的中国,童第周研究成果频出,他的论文远渡重洋,在英国的一份期刊上发表。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瑟读论文后,专程跑到李庄拜访童第周,在参观了只有几张破板凳组成的简陋实验室后,李约瑟十分惊讶,在一个连电都没有的地方,童第周居然能完成如此高难度的实验,写出这样高水准的论文。李约瑟不解的问:“布鲁塞尔有那样好的实验室,你为什么一定要到这样的荒地里做实验呢?”童第周回答道:“我是中国人。”后来李约瑟演讲时特意提起他在中国的见闻,称童第周夫妇为“中国的居里夫妇”。

新中国成立后,童第周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甚至还拒绝了耶鲁大学的高薪聘请。1953年他开始研究国际上刚刚涉足的新技术——克隆。外国科学家都选择两栖类做克隆研究,童第周却直接开启“困难模式”,跳过两栖类,直接研究鱼类。作为科学家,童第周比谁都清楚,科研要一步一个脚印,可是,鱼类对百废待兴的祖国更有经济价值,再难也要搞出来!鱼类的卵细胞较之蛙类更脆弱,实验稍有差池就会破裂,当时国内的技术条件很差,实验成败全看童第周的一双手,只见童第周操作着比婴儿毛发还细的玻璃纤维,在百分之一毫度内,来去自如,游刃有余,这样的操作已经抵达人类极限。童第周不分昼夜的泡在实验室里,一做就是整整十年,就在研究渐入佳境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浩劫打断了他科研的道路,他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这双屡造奇迹的手拿起扫帚,打扫起了厕所,成为科学院大楼里的扫地僧,这一扫又是十年。

文革结束后,年逾古稀的童第周才重返实验室。1963年的一天,从实验室中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中国的克隆鱼诞生了被人们赞誉为“童鱼”;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童第周被授予全国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科学的春天来了,童第周兴奋的写下一首诗:周兮周兮,年逾古稀,残躯幸存,脑力尚济,愿效老牛,为国捐躯。然而此时,童第周神奇的双手开始颤抖,他再也拿不稳器械,再也不能精准的做实验了。1979年3月6日,童第周在做报告时,心脏病发作晕倒在讲台上。同年3月30日于北京病逝,享年77岁。

一年后,由童第周主持撰写的论文,《鲤鱼细胞核和鲫鱼细胞质配合而成的核质杂种鱼》发表在1980年第4期出版的《中国科学》上。这是世界上报道的第一例发育成熟的胚胎细胞克隆动物,比1996年轰动世界克隆羊多利早了16年。

故事讲到这结束了,通过童第周的故事让我想到,我们国家能够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是无数位像童第周这样的科学家埋着头、弓着腰,用自己的脊梁,挺起了整个中国!大师们虽已远去,但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精神犹如一座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路,鼓舞我们奔跑追梦!

IMG_3436.JPG


扫一扫

关注科技馆微信

x

扫一扫

关注科普滨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