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故事——赵忠尧
作者:耿继玉 时间:2022-12-03 浏览量:19,267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下午好,我所分享的科学家是赵忠尧。在党领导下的科学家主题展览的第六部分第二单元中有他的相关介绍。
1937年10月,一个乞丐突然冲向清华园门口,把怀里的咸菜坛子塞给了梅贻[yí]琦[qí]校长。坛子里装着的,竟然是原子弹的核心材料——镭。这个看起来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乞丐,实际上是中国核物理研究事业的开拓者赵忠尧。
赵忠尧的手中为什么会拥有这样珍重的稀有物质呢?这还得从赵忠尧的不一样人生说起。
赵忠尧,1902年出生于浙江诸暨[zhū jì],他是人类物理学史上第一个发现反物质的物理学家,两弹功勋,我国核物理研究和加速器建造事业的开拓者,我国原子核物理、中子物理、加速器和宇宙线研究的先驱、启蒙者和奠基人。
1920年,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扩建为东南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执教,期间他为国家科技的落后感到忧虑,毅然决定出国留学。
他在美国留学时期的导师是大名鼎鼎的密立根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在密立根门下的时候,赵忠尧不仅把理论学得扎实,还热衷于做实验。1930年,他发现了正电子,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发现正电子的科学家。
遗憾的是,他当时并没能受到足够重视。1936年,赵忠尧的同学菲利浦·安德逊因观测到正电子的足迹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但是众所周知,他的发现晚于赵忠尧2年。世人都认为,这是一种巨大的不公正。
后来赵忠尧来到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的卡文迪什实验室访问,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卢瑟福被他的勤奋好学打动,临走前,他特意将50毫克放射性镭赠送给赵忠尧作为礼物。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数日后,战火逼近北平。因为日本人的凶相毕露,整个北平城是混乱而恐怖的,就连平时安静的清华园也难逃劫难,大批图书与仪器被日本人劫掠。为了保留住中华民族的优秀血脉,9月10,当局要求平津两地的大学内迁长沙与西安。
9月10日,师生接到通知开始撤离平津地区,前往长沙设立的临时大学。赵忠尧教授也准备撤离,但他没有马上走,因为他惦记着一件事,就是卢瑟福赠送给他的那50毫克镭还保存在清华大学实验室中,当时,北平已经沦陷,所以返回清华园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但赵忠尧教授担心这50毫克镭一旦落入日军之手,后果不堪设想。后来在梁思成的帮助下,冒着随时被日本士兵抓住的危险,顺利取到这50毫克镭。
为了不让这50毫克镭落到日本人手里,他找到一个咸菜坛子,把装镭的铅筒放在咸菜坛子中,自己打扮成老百姓,随着逃难的人群一起向长沙进发。
他昼伏夜出,也不敢走大路,只挑那些人迹罕至的荒野小路走。他几乎扔掉了所有的行李,却从未让那个咸菜坛子离开过自己。一个多月风餐露宿,使得原本风度翩翩的大学教授变成了一个衣服破烂、蓬头垢面、拄着一根棍子的乞丐。最后,他终于来到长沙临时大学办事处门前,眼泪不禁扑簌[sù] 而下。恰好梅贻琦校长从内室出来送客,他用沙哑的声音喊了一声“梅校长”,便放声痛哭起来。梅贻琦起初没有认出这个“乞丐”,仔细一看,发现是赵忠尧教授,连忙上前握住他的手,泪水夺眶而出。
这50毫克镭后来又被带到西南联大,但是受限于当时简陋的科研环境,高能物理实验无法正常开展,赵忠尧拼死保下的这份镭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仅能静静地被封存起来。直到1959年,由他参加设计的中国第一台粒子加速器工程顺利竣工,在显示屏上那50毫克镭终于迸发出炫目迷人的光彩。
赵忠尧是中国核物理研究和加速器建造事业的开拓者。
他开设了中国首个核物理课程,主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赵忠尧与他的老师叶企孙一起,培养了一批后来为中国的原子能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才:王淦昌、钱三强、邓稼先、朱光亚、周光召、程开甲,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和李政道也都曾经受业于赵忠尧。
赵忠尧主要从事核物理研究,特别是硬g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建成中国第一、二台质子静电加速器,为在国内建立核物理实验基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赵忠尧第一次发现了正电子的存在,他是人类物理学史上第一个发现反物质的科学家。他观测到的正、负电子湮[yān]灭辐射比后来安德逊看到的正电子径迹早两年。赵忠尧的研究成果为研制正负电子对撞机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奠定了他在世界物理学界的地位。
1998年5月28日下午,赵忠尧因病逝世,享年96岁。